美国试管婴儿咨询

为什么去美国生孩子?看美国医生漫长而艰辛的修炼之路

小编曾经跟大家科普过,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医生要历经多少年的磨练,一张行医资格证书里面的含金量有多大。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是一位美国医生的自白,跟大家讲讲他在美国做医生的经历。

“爸爸当年为我起名的时候,显然没有预见到我有一天会在美国当医生。“秀实”这个名字用英语说,听起来极像日本“寿司”。这让我有点尴尬,美国人却觉得很酷。

我在美国洛杉矶圣盖博地区做心脏内科医生(兼顾心脏影像学),这里是巴顿将军的故乡,也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不见不散》的舞台。电影中葛优戏言:“巴顿连欧洲都打下来了,他老家却被中国人占了。”这里华裔人口比例相当高,当地的华人社区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我们接诊的病人中40%是华人。

我是祖国培养的医学生,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现附属于吉林大学)六年制英语医学专业,之后到北京阜外医院麻醉科工作,期间也在阜外心脏内科轮转了一年。3年后来美国念研究生,在哈佛读完博士后,我通过了美国医生执照考试。来美7年后我重拾本行,一转眼已经是第13个年头。

a8a11ba9gw1ewyia54a8nj20hs0bvabw - 为什么去美国生孩子?看美国医生漫长而艰辛的修炼之路

我服务于6家医院。在美国,医生和医院是平行关系。医生不是医院的雇员,而是跟着患者走,医院则想办法吸引我们带病人过去做手术和住院治疗。我所在的团队里有7名心脏科医生,并设有4个诊所。不包括住院病人,我们诊所一周接诊近800人。这800人当中包括来做检查的病人,例如心脏超声、血管超声、运动负荷试验、核医学检查、动态心电图等。

我每周看两天(其中两个半天)门诊,剩下的两个半天和两个全天要做手术,每天都要对住院病人进行查房会诊,工作强度大,节奏快。作为私人执业者,我们不需要带教住院医和专科训练医生,但是大事小情就得事必躬亲。在美国,百姓就医不迷信大医院,99%的医疗需求都是就近解决。除了换心脏,心血管方面其他问题都可以在我们这得到治疗。

美国医院只设急诊,处理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急诊医生稳定病情后,病人多数回家,一周内去看家庭医生,少数严重的收治入院。病人回家后,由家庭医生负责。如果不舒服,病人不需要自己判断要去看哪一科的医生,家庭医生会做推荐和转诊,比如心悸气短、胸痛就来看心脏专科。一个好家庭医生的作用说再大也不为过。

因为不设门诊,美国的医院里总是安安静静的。美国人平时看病都在医生的诊所,采用预约制,也有小量临时无需预约的看诊名额。这种制度造就了另一种形式的“看病难”——你需要看医生,但有可能预约到却要等到一个月之后。新病人常常会担心,等待就诊这么长时间,真要真不舒服怎么办。作为医生,我们尽力让病人获得全天候的关心。比如,我们告诉病人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医生会通过电话答疑;药吃完了,护士就会帮患者把药续上。当然,即使有了这些解决办法,诊所仍然要尽力缩短患者预约后的等待时间。

a8a11ba9gw1ewyicl29quj20hs0aptao - 为什么去美国生孩子?看美国医生漫长而艰辛的修炼之路

今年8月,我回北京,阜外医院挂号厅的人山人海让我惊讶不已。我想,来挂号的一定不是病人本人,否则盛夏里如此拥挤,心脏病就算稳定了也会复发。

2010年的时候,我回国,赶上了姑姑胸痛,检查身体,我这美国大夫正好目睹了她的就医经历。去的是一家省会城市的小医院,挂号并不难。医生没有多问病史,听病人主诉胸痛后就让去检查。经过上上下下地缴费、抽血、做心电图之后,姑姑终于再次坐在医生面前。病人被告知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建议住院输液通血管。还好我在场,坚持说没有看见心肌缺血,姑姑才幸免住院。

看诊结束后,我总觉着这病看得不明不白的。于是我为她解释每项检查都查了什么,结果如何,应该用什么药,注意什么,详细说完也不过5到10分钟。而这几分钟,或许就是就医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吧。

美国医生和病人之间有种“拥有感”——你是我的病人,我是你的医生,这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医生再高明,药再好,病人这个主体不配合也不行。所以作为医生,我们不仅为病人推荐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还会解答为什么建议手术,什么时候是最好时机,手术的好处和危险,不做有何后果,手术是怎么做的,病人会有怎样的体验,术后恢复预期,诸如此类。

每一次看诊,双方满意了才算完,医患之间建立了信任,病人也因此能更好地听取医生意见,遵循医嘱。这种关系能让病人及时防病治病,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a8a11ba9gw1ewyicukfy5j20hs0buac3 - 为什么去美国生孩子?看美国医生漫长而艰辛的修炼之路

医患沟通时,懂得倾听的医生可以让整个治疗过程事半功倍。医生这个职业像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探知病情,而病史就是一扇门,聪明的大夫可以从病人神态和肢体语言中找到开门的钥匙。可惜现在很多医生没有耐心(也可能是没有兴趣)去听。其实了解详细的病史并不花费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学会问和听。

今年89岁的英国著名编舞师吉莉安·林恩小时候坐不住,被学校当作问题少年,按现在的诊断就是有多动症。学校老师意见一箩筐,她妈妈没有办法,只能求助心理医生。医生听完妈妈的诉说和抱怨,没有说话,请妈妈出去,打开桌上的收音机,孩子立刻翩翩起舞。之后,医生请妈妈进来说:“你的女儿什么毛病也没有,她是个天生的舞者,送她去学舞蹈吧。”后来,Gillian先是成了皇家芭蕾的明星演员,后来成了著名编舞师,并受封女爵士。那个心理医生如果不愿意主动了解这个孩子,仅仅开点药,试图让她安静下来,那样就会抹杀一个舞蹈天才。

在微信上,我听说过很多关于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事。

我很庆幸患者爱我们。有患者来随诊,送来白玉兰,我别在白大褂上,果然心情也跟着芬芳了一天。在美国没有红包,患者送礼物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的原则就是从患者利益而不是我的利益出发考虑。

比如,我肾内科同事的妈妈是个护士,有心律不整的问题,这个症状困扰她3年,是合适的消融对象,转诊过来让我做射频消融。从心电图形态判断,病灶定位在心脏的心室间隔,位置很深,我来做有85%的把握。我就将病人介绍给了其他更有把握的医生,结果手术成功,皆大欢喜。想想做个医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局限有多么重要又不容易;虽然失去了满足自我的小虚荣,但病人是明白的。年底时收到了病人送来的感谢贺卡,我心里暖暖的。

在美国当医生也是了解社会的窗口,能看到一些社会问题。医生在美国是个高收入又受人尊敬的职业,所以山姆大叔在收税的时候对我们毫不手软。

美国对穷人的福利好,本意是希望给需要帮助的人保障,可是也就因此养了一批懒人。那天有一个患者,拿着穷人保险,却穿着入时,用着iPhone 6 Plus,比我的手机还好。还有一位前来看病的42岁的单亲母亲,生了7个孩子,最小的才3岁;那边她21岁的女儿又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我担心再多的税也不够养她们。

做医生是件荣耀的事情,我每天就像只忙碌的小蜜蜂,很累但很快乐。

附文-美国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医务人员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医生的年薪明显高于大多数职业,通常都在二十万美元以上,有些特殊专业的医生年薪甚至可达百万美元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医生这个治病救人的职业普遍受到世人的特别尊重。许多时候,仅仅是“大夫”这个称号,就会带给你想象不到的优惠。

一位老朋友告诉我,他有一次开车明显超速了,被警察大哥当场截住。眼看一张高额罚款单就要开出,这位朋友急中生智,掏出他的医院工作证,对警察说:“实在抱歉,我医院里有急事,所以没有留神速度。”警官看见工作证上赫然印着的医学博士(MD)身份,顿时客气多了。很快把证件还给他,还礼貌地说“下次可要当心些”,把手一扬就放他走了。

我早年在美国申请信用卡,因为没有信用记录,每每遭到拒绝,十分懊丧。无奈之下,我根据导师的建议,给信用卡公司写了一封抱怨的信,故意签上了“MD”学位。果然信用卡公司很快打电话来,表示抱歉,说那是一个误会。我很快拿到了在美国的第一张信用卡。这样看来,医生的确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想到,在美国成为一名医学博士,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具备何等的素质和奉献精神、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经历多少严格的考核、走过多长的奋斗旅程!

a8a11ba9gw1ewyiehobgxj20hs0azmzr - 为什么去美国生孩子?看美国医生漫长而艰辛的修炼之路

在美国,医学院和法学、商学院都被列为高等职业学院。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一类。这是因为医生担负着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责任,所以对医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特别严格。美国每年招收大约22,000名医学生,分别在140多所正规的医学院里接受医科教育。这些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绝大多数已经读完大学本科,获得了医预科或相关学科的学士学位,并且拥有相当优秀的学业成绩,又在医学院入学统考(MCAT)中获得满意的分数,然后通过正式申请和面试(Interview)的严格筛选,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医学生。

美国的医学院虽然有140多所,全部符合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定的基本资格,但由于历史、师资队伍、资金来源、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差别,所培养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认为,大约有20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医学院,被称为“研究型医学院”,代表着美国医学的最高水准。作者曾以美国几所顶尖医学院的师资水平、教学资源和每届招生人数、与国内的医学院进行过对比,可以说,美国这些医学院的总体资源,至少相当于国内的五到八倍。

在四年的医科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要学完数十门繁重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桥梁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文和社会学课程,参加各种基础学科实验和临床学科的见习与实习,并通过美国医学会的“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才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正式毕业。

当然,这还不包括颇为可观的一笔学费(Tuition)。在哈佛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这样的私立医学院,每年的学费为50,000美金左右,如果包括饮食住宿和其它费用,每年的费用在70,000美元左右。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必须向国家申请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

拥有医学博士的学位和美国医师执照,仅仅是具备了作为医生的知识和最基本的临床技能,取得了可以直接从事临床、接触病人的资格。要独立从事临床业务,还必须在自己所选的的医院和临床学科,在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之下,经过三到四年的住院医生(Residency)正规培训,积累较为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再通过进一步的资格考核,就可以正式申请,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行医的普通大夫。而这正是所有医学生最难忘的一段“炼狱般的经历”。他们常常要在医院里连续工作24小时到36小时,疲倦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有时候一边走路也在打盹,一坐下来马上就睡着了。许多人都苦笑着,戏称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爱恨交加”的回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年轻人从进大学本科开始,到完成住院医生培训、开始作为一名普通医生独立行医,至少需要经过12年的磨练!如果有志于成为一名专科大夫(Specialist),还必须在所选择的专门学科,进行至少二到三年的专科进修(Clinical Fellowship)。有些复杂疑难的专科比如心脏外科或神经外科,需要的进修时间更长,可达四年到五年。

显然,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医生,所经历的路程的确漫长而艰辛,而且会终生面临新的挑战。即使这样,绝大多数选择学医的年轻人依然无怨无悔。一般说来,在美国选择学医的学生都是本科生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完全有能力选学任何其他专业,然而他们郑重选择了医科。美国历年来进行“最受尊敬的职业”民意调查,医生这个职业始终名列榜首。据前几年美国医学会对医学生“学医目的”的一份调查显示,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学生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有百分之十五左右是因为受父母和家族的影响,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人是因为医生的收入“比较诱人”。”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愿意去美国生孩子了吧?除了给宝宝一个美国人的身份,在那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医德医术。